英语专业专升本入学考试语文试题02

  判断题    
请注意: 你认为正确的句子,选择A=“对”;认为错误的句子,选择B=“错”。
 
1

都是会意字。

  A. A  
  B. B  
2

一张一驰中的字是别字。

  A. A  
  B. B  
3

  (李冰)总结出的治水三字经、八字真言,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圭臬的意思是准则和法度

  A. A  
  B. B  
4

 (她的)要紧梯己东西怕人偷了去,却带在身上这句话中梯己东西非常重要的财物

  A. A  
  B. B  
5

 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错句。

  A. A  
  B. B  
6

读完这篇文章,使读者感到回味无穷。这句话的问题在于主语残缺。

  A. A  
  B. B  
7

原来很丰满的妈妈因为操劳而瘦得象个猴子似的了这句话中的比喻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说话者的思想感情。

  A. A  
  B. B  
8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话主要用了夸张的修辞格。

  A. A  
  B. B  
9 理发店门上贴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这样的对联,妙在语义双关
  A. A  
  B. B  
10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A. A  
  B. B  
  选择题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有诗歌__________篇。

  A. 300  
  B. 305  
  C. 369  
  D. 888  
2

《大学》、《中庸》、__________和《孟子》合称四书

  A. 《论语》  
  B. 《庄子》  
  C. 《老子》  
  D. 《史记》  
3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__________

  A. 《汉书》  
  B. 《史记》  
  C. 《战国策》  
  D. 《左传》  
4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著名诗人__________的诗句。

  A. 海子  
  B. 舒婷  
  C. 徐志摩  
  D. 顾城  
5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创作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散文,被评论界称为__________

  A. 文化散文  
  B. 历史散文  
  C. 学者散文  
  D. 旅游散文  
  文言文阅读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2)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3)

均无贫(4),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5)。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这两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

     A. 《左传》
     B. 《战国策》
     C. 《论语》
     D. 《孟子》
(2)

   无乃尔是过与这句话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

     A. 过错
     B. 责备
     C. 过分
     D. 过去
(3)

  何以伐为?的意思是__________

     A.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B. 用什么去攻打它呢?
     C. 谁去攻打它呢?
     D. 怎么样去攻打它呢?
(4)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句话中均无贫的意思是__________

     A. 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穷。
     B. 财物平均分配而且没有贫穷。
     C. 人人都很平等,没有穷人。
     D. 因为很平均,所以没有贫穷的现象。
(5)

 既来之,则安之中的的意思是__________

     A. 使…来/使…安
     B. 来到/安心
     C. 使…来/安心
     D. 来/使…安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3),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4)而助之攻也。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1) 这段话出自《张中丞传后叙》,它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散文家__________
     A. 唐/柳宗元
     B. 宋/韩愈
     C. 唐/韩愈
     D. 宋/欧阳修
(2)

虽避之他处何益?这句话正确的翻译是__________

     A. 虽然躲到他那儿去又有什么用?
     B. 即使躲到他那儿去又有什么用?
     C. 虽然躲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
     D. 即使躲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
(3)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

     A. 等到他们没有救兵,而且困难到了极点的时候
     B. 等到他们没有救兵,而且贫穷到了极点的时候
     C. 而且他们既没有救兵,又困难到了极点
     D. 而且他们既没有救兵,又贫穷到了极点
(4)

   设淫辞而助之攻也淫辞的意思是__________

     A. 淫秽的话
     B. 过分的话
     C. 歪曲事实的话
     D. 好听但不怀好意的话
(5)

  从这段话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作者对二公的态度是__________

     A. 赞颂
     B. 批判
     C. 怀疑
     D. 不理解
  现代文阅读    
 
 

人类冲突的毁灭性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强,可解决冲突的能力却没进步,或许,我们可以从斑点土狼身上学些什么。

斑点土狼心胸开阔

斑点土狼的社交手段十分高明。同其他群居动物一样,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和睦融洽。但斑点土狼心胸开阔、从不记仇。在打斗5分钟后,刚才还势不两立的对手便相互玩耍、舔舐和摩蹭,或者采用其他友好行为来消除彼此间的紧张关系。

斑点土狼并不是惟一具有亲吻、和解倾向的动物,在英国利物浦约翰·莫尔斯大学的菲利浦·奥勒里与美国艾默利大学耶克斯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弗兰斯·德瓦尔合写的《自然冲突解决方法》一书中,记录了27种灵长类动物的和解情况。

不可否认,人类间的相互影响远比动物间的相互影响复杂。但也许我们人类能够从研究自然界解决冲突的方法中得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启示。行为研究学者发现自然界解决冲突的方法不仅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普遍,而且他们还计算出冲突解决方法的成本和益处。他们有关自然界中和解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起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观点,可能有助于我们提高处理人类本身纠纷的成功率。

知道主动求和的黑猩猩

在有关和解的问题上,灵长类动物显然比人类有天赋。德瓦尔在书中描述了发生在灵长类动物身上的典型例子。亨妮是一头年轻的雌性黑猩猩,每次在经过头领尼基身边时,尼基都会向她收取过路费,并对她进行攻击。

起初,亨妮为了避免冲突会在她被袭击的地方搔首弄姿,然后躺在草丛里,远距离观望着。德瓦尔写道:“15分钟后,亨妮慢慢起来,直接朝包括尼基在内的一群黑猩猩走去。亨妮向尼基靠近,以一系列温柔的气喘声向他打招呼。然后她伸长胳膊,让尼基亲吻自己的手。尼基则实心实意地亲吻亨妮的手臂,而不是敷衍了事。经过一番亲热之后,它们会深情热吻。请注意,是亨妮在争吵中成功摆脱困境,主动提出和解的。事实上,这是多数冲突解决事例的普遍模式。

山羊、海豚都是解决冲突的高手

意大利罗马国家研究委员会的加布里埃尔·施诺发现山羊也存在这种能力。

虽然海豚的脸上似乎永远挂着灿烂的微笑,但它们却相当好斗。可毫无疑问,海豚也是解决冲突的能手,伍兹·豪尔海洋研究所的艾米·塞缪尔斯和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的辛迪·弗莱厄蒂,在动物园对一小群宽吻海豚进行研究时注意到,在一场战斗结束后,争斗双方经常会轻微地摩蹭接触性游泳。在接触性游泳时,一头海豚还拖着另一头海豚在水中穿行。

通过记录这种相互影响,行为研究学者已充分意识到自然界中这种冲突解决行为是多么的普遍,他们正在探讨将解决冲突行为上升为理论。行为研究学者正试图对潜在对手何时、何地会想出解决分歧的非侵犯性方法做出具体的预测,同时对在何种情况下它们会采取特殊的和解行为,以将争论后发生进一步冲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水平做出具体的预测。这些模式目前尚处于实验过程中。

(1)

 以上文字很可能出自__________

     A. 学术专著
     B. 旅游手册
     C. 新闻报道
     D. 叙事散文集
(2)

关于斑点土狼的描述哪点与文意不符?

     A. 斑点土狼是群居动物。
     B. 斑点土狼彼此之间总是非常友爱。
     C. 斑点土狼之间也打也闹,但不记仇。
     D. 斑点土狼主要靠相互玩耍、舔舐和磨蹭来消除隔阂。
(3)

关于黑猩猩的描述哪点与文意不符?

     A. 黑猩猩比人类更善于和解。
     B. 发生在黑猩猩尼基和亨妮身上的事情具有普遍性。
     C. 黑猩猩之间发生冲突时,处于弱势的一方会立刻主动求和。
     D. 黑猩猩是一种灵长类动物。
(4)

关于动物行为研究的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A. 行为研究者发现很多动物都具有解决冲突的本领。
     B. 行为研究者发现动物解决冲突之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C. 行为研究者已经提出了一套关于动物解决冲突的理论。
     D. 在此类研究结果之前,人们也想到过动物具有解决冲突的能力。
(5)

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主要是什么?

     A. 希望人类从动物身上获得启示,保持世界和平。
     B. 介绍最新研究成果,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C. 供人茶余饭后消遣。
     D. 唤起人类保护动物的意识。
 

音乐的耳朵不是人人有的,这一点我承认,也许我就是缺乏这种耳朵。也许是我的环境不好,使我的这种耳朵,没有适当的发育。我记得在学校宿舍里住的时候,对面楼上住着一位音乐家,还是国乐,每当夕阳下山,他就临窗献技,引吭高歌,配合着胡琴他高唱我好比,……,在这时节我便按捺不住,颇想走到窗前去大声的告诉他,他好比是什么。我顶怕胡琴,北平最好的名手×××我也听过多少次数,无论他技巧怎样纯熟,总觉得唧唧的声音像是指甲在玻璃上抓。别种乐器,我都不讨厌,曾听古琴弹奏一段梧桐雨,琵琶弹奏一段十面埋伏,都觉得那确是音乐,惟独胡琴与我无缘。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曾说起有人一听见苏格兰人的风笛便要小便;那只是个人的怪癖。我对胡琴的反感亦只是一种怪癖罢?皮黄戏里的青衣花旦之类,在戏院广场里令人毛发倒竖,若是清唱则尤不可当,嘤然一叫,我本能的要抬起我的脚来,生怕是脚底下踩了谁的脖子!近听汉戏,黑头花脸亦唧唧锐叫,令人坐立不安;秦腔尤为激昂,常令听者随之手忙脚乱,不能自已。我可以听音乐,但若声音发自人类的喉咙,我便看不得粗了脖子红了脸的样子。我看着危险!我着急。

(1)

    这段文字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很__________

     A. 平实
     B. 幽默
     C. 夸张
     D. 华丽
(2)

该文的作者很可能生活在什么时期?

     A. 古代
     B. 近代
     C. 现代
     D. 当代
(3)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__________

     A. 不喜欢音乐
     B. 不会欣赏音乐
     C. 喜欢器乐,不喜欢声乐
     D. 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喜欢
(4)

 文中写到:在这时节我便按捺不住,颇想走到窗前去大声的告诉他,他好比是什么。作者到底按捺不住想干什么?

     A. 我也很喜欢那曲戏,忍不住想跟他一起唱。
     B. 我知道那句唱词,心痒痒地想告诉他。
     C. 我觉得他唱得实在难听,想叫他闭嘴。
     D. 我觉得他唱得很好听,想夸他几声。
(5) 文中写到:我本能的要抬起我的脚来,生怕是脚底下踩了谁的脖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A. 因为戏院里人很多,台上唱到精彩处,台下听众一激动,很可能出事故。
     B. 因为从前的戏院里人们都是躺着听戏,难免会踩着某人的脖子。
     C. 因为他觉得那种声音很难听,简直就象谁被踩了脖子而发出的惨叫。
     D. 因为他平时很少听见那种声音,猛一听免不了有点糊涂。
关闭